地铁高铁照明系统的节能措施需围绕 “源头降耗、智能调控、场景适配” 三大核心,结合轨道交通运营特点(如客流波动、昼夜差异、空间功能不同)设计,具体可分为技术选型、智能控制、管理优化三大类。
核心是选用低功耗、高效率的硬件设备,减少基础能耗。
光源升级为 LED:替换传统的荧光灯、金属卤化物灯,LED 光源光效可达 120-180lm/W(荧光灯仅 60-80lm/W),能耗降低 50% 以上;且寿命长达 5 万小时,减少更换频率和间接能耗。
采用直流供电系统:直接适配地铁(DC 750V/1500V)、高铁列车(DC 110V)的原有直流供电,省去交直流转换环节,避免转换损耗(通常损耗 5%-10%)。
选用高效电器附件:搭配低功耗驱动电源(效率≥90%)、无频闪镇流器,减少附件自身能耗;同时采用轻量化、低散热灯具,降低空调负荷间接节能。
通过联动传感器、运营系统,实现 “人来灯亮、人走灯暗、按需调光”,是节能的关键环节。
基于场景的动态调光
车站站厅 / 站台:结合光照传感器(检测自然光),白天亮度调至 50%-70%,夜间或阴天调至 100%;非运营时段(如地铁凌晨停运后)切换为 10%-20% 应急低亮模式。
列车车厢:白天根据窗外光线自动调节亮度(强光时降亮),夜间切换 “夜间模式”(亮度 30%+ 暖光);到站前 5 秒自动调至 100%,方便乘客上下车后恢复低亮。
通道 / 卫生间:采用人体红外感应,无人时保持 5%-10% 低亮,有人经过瞬间点亮至 80%,延时 30 秒后自动降亮。
与运营系统联动
通过系统设计和运维管理,进一步挖掘节能潜力。
分区照明与回路设计:将车站、车厢、检修区划分为多个独立照明回路,避免 “一灯全亮、一灯全灭”,实现局部区域精准控制(如车站仅点亮乘客通道,关闭闲置区域)。
应急照明与正常照明复用:采用 “双功能灯具”,正常时参与调光节能,故障时自动切换为应急照明,无需额外安装独立应急灯具,减少设备冗余和能耗。
能耗监测与运维优化:搭建照明能耗管理平台,实时监测各区域、各回路能耗数据,识别高耗能区域并优化;同时通过远程监测灯具寿命,避免灯具过寿命运行(光衰后能耗不变、亮度下降)导致的隐性浪费。
要不要我帮你整理一份地铁车站照明系统节能措施实施清单?清单会包含具体措施、预期节能率、适用区域,方便你落地参考。